中東地區的穆斯林女子,其服飾有兩個明顯特點:
一 是穿罩袍,
二 是戴面紗 。
對此,各方爭論不一,有人認為那是對女性的歧視和禁錮,還有人認為這是穆斯林女子信仰的選擇,應予以尊重 …
一種是嚴格意義上的面罩,將整個臉蒙住,只露兩隻眼睛,甚至連眼睛都包得嚴嚴實實,這種面紗在阿拉伯語裏叫“尼卡布” 。
另一種則是只蒙住頭和脖子,露出眼睛、鼻子和嘴,這在阿拉伯語中叫“希傑布”,它有點類似中國女孩子戴的頭巾,只是尺寸要大得多。
這是“尼卡布”
現在除了海灣國家,其他阿拉伯國家女子戴的多是“希傑布”。
傳統上,面紗只有黑色的,不過現在黑色的規矩已被打破,綠、藍、白以及各種混色面紗陸續登場,阿拉伯女性可以自由選擇。
五彩斑斕的色系使面紗的實用價值更多地讓位於它的“美容”作用。
穆斯林女子面紗的戴法:
一塊面紗看起來簡單,奧秘卻在包法上。
最傳統的是三角形折疊法,即先按三角形折疊好面紗,從前額繞到後腦把頭髮全部裹住,然後在耳側用兩個別致的夾子固定住,面紗自然垂下即大功告成。
不過《希傑布》雜誌教授的包法更新穎,如辮子式和蝴蝶結式。
辮子式適合嬌小可愛的女生,方法是把面紗的兩端和頭髮編在一起,弄成麻花樣式。
蝴蝶結式據說是從西班牙傳來的,所以也叫西班牙式。
包法是將頭髮盤成蝴蝶髮髻,再將頭巾兩端隨髮髻纏繞,渾然天成地打理出花瓣樣式。
借著雜誌的推廣,眼下這種包法在埃及的白領當中已經流行開來。
穆斯林女子的外觀寬鬆得體,嚴謹整潔,莊重高雅。
它作為穆斯林的特殊標誌,是穆斯林女子的尊嚴、榮耀與貞操的象徵;各民族宗教的規定習俗同樣需要尊重。
到了海邊,著一身罩袍的穆斯林美女又如何嬉戲玩水?
有人設計了有多種色彩多種樣式的泳衣,可以滿足穆斯林美女對時尚的追求。
職業女性也戴面紗
「當我頭戴圍巾時,我就覺得自己擁有信念,擁有身份認同,這種感覺很好,那同樣也是美麗的,沒有人強迫我,是我自己的選擇 …… 」
法國是第一個通過立法禁止在公共場所穿戴罩袍並已付諸實施的歐洲國家。
“罩袍禁令”規定禁止在公共場所用頭巾、罩袍、風雪帽或面罩掩蓋臉孔,違者將被判處 150 歐元罰款並 / 或強迫接受公民教育學習課程。
該法還規定強迫他人隱藏面部的人,也會被處以罰款及監禁。
穆斯林頭巾和罩袍在法國看來都是強烈的宗教符號,對穆斯林移民進行入鄉隨俗的教化,今天的法國選擇了法律的強制手段。
自由派強烈反對,但薩科齊政府相信,這將有助於「法國國民保持相同的價值觀,延續國家的世俗化,以及博愛理念。」
法國三色旗上的藍白紅,分別代表了平等、自由與博愛。
這正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確立的法國核心價值觀。
這種「共和模式」在更早以前從中南歐和英國來的移民身上見了成效,幾代人後都變成了普通法國人,移民後代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特徵。
在塔利班執政時期,對婦女的歧視與禁錮,幾乎達到了對人性的摧殘。
她們禁止婦女外出從事各種活動、
任何婦女不准接受文化教育、
患病後不得接受男醫生的治療、
也不能讓男裁縫為其量體裁衣、
婦女出門必須戴從頭到腳包裹嚴密的罩袍、
不許大聲說笑、
不能使用任何化妝品、
特別是塗指甲的婦女將被砍去手指、
婦女不能穿高跟鞋、
更不能參加任何體育運動;包括騎自行車或摩托車等。
婦女的照片或印刷品不僅不能掛在牆上,連照相也是被禁止的。
儘管阿富汗政府已經宣佈,允許婦女們可以在公眾場所不再戴面紗,並支援她們積極地參與一些社會活動,但多年留下的傳統觀念卻不是一下能夠改變的。
阿富汗夫妻外出,也從不並肩同行,而所有婦女的罩袍樣式和色彩千篇一律,特別是在人多的地方,夫婦兩人一旦走散,丈夫是很難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妻子。
埃及很多上了年紀的婦女,都戴著遮面護髮的頭巾,一般是從頭頂一直垂到肩部,把頭髮、耳朵、脖頸等都遮蓋起來。
個別人甚至除了兩隻眼睛,別的都籠罩在面紗下。
這種“蓋頭”多以綢、絨等作布料,顏色因年齡而不同。
年長者戴白色的,年輕女子則披戴綠色的。
全“封閉”了
# 圖文源自網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