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

隆冬進補關鍵

冬季天氣寒冷,體質一般不太強健的都市人,不少也常有手腳冰冷及寒病之虞。
趁隆冬時分適時進補,可助強體保健。
不過,必須注意調補方式,以及箇中宜忌,以免適得其反。


註冊中醫彭愉康指,冬天氣候與人體的相關特性有  3

第一 為易傷陽氣,而中醫講求陰陽調和,但以陽氣為主導,因寒氣會傷陽氣,故人體於寒冬病發,甚至死亡的比率均較高。
其二 為冬天性凝滯,即凝結阻滯,因此容易氣血不順,甚或出現各種經絡痛症。
第三 是性收引,即收縮牽引,所以常會出現關節痛及皮膚繃緊,並且易患感冒。
按以上三大特質,人體於冬天一般較易感染風寒、氣管敏感、關節疼痛、經痛、水腫及腹痛等。

他續指,因為冬天性寒,故中醫常會處方溫補性質的中藥,包括如下:
玉桂,其味辛甘,性熱,歸脾、腎、心、肝經,且具溫補腎陽、溫中逐寒、散寒止痛等作用,可治療腹痛。

乾薑
,其味苦、澀,性溫,歸脾、肝經。
它同屬溫補藥材,具有溫經止血及溫中止痛功效,以及兼具溫肺作用,可用來化痰止咳。

蜀椒
,又名川椒,乃花椒的成熟外皮,味辛,性熱,歸脾、胃、腎經。
有溫中止痛的功用,能治脾胃虛寒。

胡椒
,屬辛熱,歸胃、大腸經,可治胃寒。

丁香
,性味辛,屬溫,歸脾、胃、腎經,能溫中降逆、散寒止痛及溫腎助陽。
以上五種藥材均屬於溫補性質中藥,於冬天應用,能夠溫中禦寒,但用藥前必須先請教註冊中醫的專業意見。

用藥以外,艾灸亦為中醫常用治理手法。
以艾草製成艾條,用已燒灸後的艾條懸灸於人體穴位,可使氣血溫通,有助治療各種寒痛症,從而達到保健養生的作用。
由於艾灸屬於溫補療法,因此適合於冬天應用。
但一般市民在家中難以自行施灸,可改以穴按代替,方法是每個穴位以指頭順時針方向轉圈揉  30 下,按壓的力度以出現痠脹感為準。

醫師推介以下 4 個穴位:

分別是 湧泉穴,位於足底的足掌前三分之一位置,即屈趾時凹陷處。
冬天屬「腎」經,湧泉穴又是「腎經」的本穴,所以刺激此穴能強身健體。

另一為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  3  吋位置,屬胃經,能調理脾胃及固本培元。至於關元穴,則位於肚臍下  3 吋,約  4 橫指距離之處。
此穴可治各種血症,如虛症可用灸療,平時多揉按輕拍,能促進血液循環。

最後為 氣海穴(丹田穴),位於下腹部臍下正中 一點五吋,能理氣及益氣。

既有冬季常用藥材,也有冬日忌用的中藥。
踏入冬天,清熱用的藥材應該避免應用,例如市面上常見的支裝涼茶,包括雞骨草、夏枯草、金銀花及荷葉茶等俱為清熱用藥品。
除非患者本身體質屬於實熱,並於註冊中醫的指示下,有需要才服用,否則若於冬天飲用,多會令體質「雪上加霜」,令人容易出現暈眩、肚瀉及虛弱無力等症狀,甚至使本身的病情加劇。



圖文源於網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